1. <track id="egjng"></track>
        <track id="egjng"><delect id="egjng"></delect></track><track id="egjng"></track>
        <track id="egjng"><delect id="egjng"></delect></track>

              <tr id="egjng"><code id="egjng"></code></tr>

              1. <tr id="egjng"></tr>

                芙蓉樓送辛漸(王昌齡)

                網址:www.yourgardenspirit.com 時間:2015-02-05 整理:古詩文網
              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及翻譯


                原文
                芙蓉樓1送辛漸2
                (唐)王昌齡
                寒雨3連江4夜入吳5,平明6送客7楚山8孤9。
                洛陽10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11。

                注釋
                芙蓉樓:原名西北樓,在潤州(今江蘇省鎮江市)西北。據《元和郡縣志>卷二十六《江南道·潤州》丹陽:“晉王恭為刺史,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,西北樓名芙蓉樓。”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,東北濱長江,大運河斜貫,屬鎮江市。[3]
                辛漸:詩人的一位朋友。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。
                寒雨:秋冬時節的冷雨。
                連江: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,形容雨很大。
                吳:古代國名,這里泛指江蘇南部、浙江北部一帶。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。
                平明:天亮的時候。
                客:指作者的好友辛漸。
                楚山:楚山:楚地的山。這里的楚也指鎮江市一帶,因為古代吳、楚先后統治過這里,所以吳、楚可以通稱。[1]
                孤:獨自,孤單一人。
                洛陽:現位于河南省西部、黃河南岸。
                冰心,比喻純潔的心。玉壺,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,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。

                譯文

                韻譯
                迷蒙的煙雨,連夜灑遍吳地江天;
                清晨送走你,孤對楚山離愁無限!
                朋友呵,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;
               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,堅守信念!

                直譯
               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,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。到了洛陽,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,就請轉告他們,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,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。[1]

                寫作背景
                中芙蓉樓原名西北樓,遺址在潤州(今江蘇鎮江)西北。登臨可以俯瞰長江,遙望江北。
               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。王昌齡當時為江寧(今南京市)丞,辛漸是他的朋友,這次擬由潤州渡江,取道揚州,北上洛陽。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,然后在此分手。這詩原題共兩首,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,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。

                鑒賞
                ”寒雨連江夜入吳”,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(江寧一帶,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。),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。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,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。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,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。”連”字和”入”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,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,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。 但是,這一幅水天相連、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,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。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、檐前鐵馬、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,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,他只是將聽覺、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,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,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”平明送客楚山孤”的開闊意境。清晨,天色已明,辛漸即將登舟北歸。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,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,孤寂之感油然而生。在遼闊的江面上,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,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,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。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,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。因為友人回到洛陽,即可與親友相聚,而留在吳地的詩人,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,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。一個”孤”字如同感情的引線,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:”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。”詩人從清澈無瑕、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,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。
               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,詩人鮑照就用”清如玉壺冰”《代白頭吟》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。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《冰壺誡》以來,盛唐詩人如王維、崔顥、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,推崇光明磊落、表里澄澈的品格。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,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、堅持操守的信念,是大有深意的。
               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,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,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,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。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、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,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。

                來源欄目: http://www.yourgardenspirit.com/gushi/qiyan/
                本文鏈接: http://www.yourgardenspirit.com/gushi/qiyan/409.html
                轉載分享本站內容,請保留文章來源信息和原文鏈接!

                喜歡此文的還喜歡。。

  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
                难受 湿的 都是水 电动棒
                    1. <track id="egjng"></track>
                      <track id="egjng"><delect id="egjng"></delect></track><track id="egjng"></track>
                      <track id="egjng"><delect id="egjng"></delect></track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tr id="egjng"><code id="egjng"></code></tr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<tr id="egjng"></tr>